美國留學圈里的五大謠言,你中了幾條?
美國留學圈里的五大謠言,你中了幾條?
在美國留學的申請過程當中,經(jīng)常會有學生和家長被許多來源不明的小道消息所誤導,因而無法了解到官方準確的招生信息,想和校方或招生官進行交流,又會有語言、時間、地域等方面的障礙。一些消息在沒有確定和證實的情況下,大家就開始轉(zhuǎn)發(fā),從而導致了“留學謠言”的蔓延。
謠言一:提交申請的時間越早、提交申請的學校越多,被錄取的概率就越大
隨著美國院校錄取率的逐年降低,家長們的焦慮情緒卻在逐年遞增,早早就在催促孩子準備各種材料,每當申請季來臨,許多留學家庭抱著“廣泛撒網(wǎng),重點收獲”的心態(tài),同時投遞幾十所學校的申請,那么,錄取概率真的和遞交申請的時間及數(shù)量掛鉤嗎?
提交的時間越早、提交的申請越多,和錄取的概率并沒有直接的聯(lián)系。大家都知道,美國大學的申請會分為幾個輪次,比如早申請、常規(guī)申請等,大學通常都是從某一輪次的截止日期之后才開始審核該輪次的材料,因此,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的申請并沒有先后順序之分,更沒有“先到先得”之說。同時,提交申請的學校越多,也并不代表錄取的幾率就越大,如果學生只重注提交的學校數(shù)量,而導致單個學校申請的質(zhì)量下降,反倒得不償失。
謠言二:文理學院不如綜合性大學
哈耶普斯麻這類的美國頂尖綜合性大學,在很早的時候就被大家所熟知,雖然近年來,美國文理學院也被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和家長所鐘愛,然而在科研、就業(yè)、國際聲譽等方面,大眾對文理學院還是存在著很多認識不到位的情況。
文理學院和綜合性大學的區(qū)別其實非常之大。文理學院的特點之一是規(guī)模小,學?倢W生數(shù)在一千到三千人左右,班級的人數(shù)大多在六、七人或十幾人左右,每一門課都是由教授親自授課,這樣一來,每個學生得到的關(guān)注度就很高,思想碰撞的機會也更多,參與進教授研究的機會也就越大。舉個例子,美國的終身教授制度大家都知道,一位教授如果要成為終身教授,一定需要有科研的成果,在很多文理學院中,很多本科生就加入了教授的科研團隊,而在綜合性大學中,很多頂尖的研究只有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才有資格進行。因此,文理學院和綜合性大學之間,并沒有優(yōu)劣之分,適合學生的,才是最重要的。
謠言三:課外活動越多,越有利于申請
近年來,隨著留學群體英文水平的整體提高,院校申請者拼搶的陣營漸漸從標化考試轉(zhuǎn)向了背景提升活動的競爭,似乎好的成績已經(jīng)成為了標配,在此基礎(chǔ)上活動做得越多、越標新立異越好,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
“背景活動好,錄取幾率更大”這其實是一個很片面的說法。現(xiàn)在市場上流行一些“背景提升”機構(gòu),也有許多家長來問我關(guān)于這方面的意見,這其實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價值的導向。我們招生官在審核一個學生申請材料的時候,看活動這一塊,主要是看學生在學術(shù)之外,做了些什么事情,給我們一個充分的展示,這些事情不用非得是“高大上”的東西,可以五花八門,比如學校的社團組織、學生會、社區(qū)的服務等。其實從活動中,我們更想看到的是深度的東西,比如一件事你持續(xù)投入了多長時間,如果一個申請者說去了福利院當志愿者,并沒有說去的頻次,或者并沒有提供實質(zhì)性的幫助,僅僅是為了在活動列表里添上幾筆,那么意義就不大。
還有一些比較常見的例子是去非洲做調(diào)研、去南極做科考或者去貴州做支教等等,就拿支教來說,如果和學生之前展示出來的活動順承,比如他在其他地方也表達出對支教這件事情深入的思考,真正體現(xiàn)出了自己的興趣,那么這樣就很好,再比如,申請的其他材料中并沒有出現(xiàn)任何有關(guān)科研的東西,然而活動列表中突兀地出現(xiàn)了“南極科考”這樣一件事,我們就會認為這學生可能家庭條件比較好,為了申請大學,專門去了一趟南極做活動,這個對申請并沒有太大幫助,我們真正會看的,是在活動背后你實實在在做出的努力。
謠言四:推薦信一定要名人寫
推薦信一定要名人寫才能體現(xiàn)價值,才可以作為學生申請時的背書,這樣才更容易被錄取,事實果真如此嗎?
推薦信并不是頭銜越大越有力度,而是要以推薦人對學生是否真正了解作為依據(jù)。有一些中國學生會讓沒有教過他們的校長寫推薦信,認為這樣的推薦信分量更重,然而在審核材料的時候,招生官更看重的卻是對學生更加了解的人的推薦信,比如高中的任課老師、求學指導老師、班主任等,他們在推薦信中給招生官提供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學生在校表現(xiàn)情況。
還有一個普遍的現(xiàn)象就是中國學生很喜歡讓夏校的教授寫推薦信,那如果學生在夏校的時候并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(xiàn),也沒有和教授有較多的交流,那么教授也會感到?jīng)]有東西寫,以至于最后呈現(xiàn)出的推薦信內(nèi)容非常地干澀,這樣的東西其實也沒有什么意義。如果真的在夏校的時間比較長,和教授做了很多科研,發(fā)表了論文,教授也有很多想和招生官分享的學生細節(jié),這才是能給錄取加分的。
謠言五:如果申請獎學金,錄取概率就會降低
國際學生在申請美國大學的過程當中,對于獎學金的態(tài)度都是非常謹慎的,在國外的很多留學論壇中,也經(jīng)常會看到留言,比如說“我被XX大學拒絕了,因為申請了獎學金”,那么,申請獎學金真的會導致錄取概率的降低嗎?
實際上,這因?qū)W校而異,也是確實有因為申請了獎學金導致錄取率降低的情況存在。為什么呢?因為美國大學在招生錄取方面跟學生的支付能力有關(guān)系的有兩種,一種是“Need-Blind”,俗稱“盲申”,這種情況下大學不會看學生的家庭條件,不論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還是高收入的家庭,對他們的錄取結(jié)果不會有任何的影響。
另一種叫“Need-Aware”中文將其稱為“需求敏感”,大學在審閱材料的時候,首先會看一下學生是否申請了財政補助,然后再看一下學校是否有這方面的預算,如果對國際學生方面的預算較為充裕,那么會提供數(shù)額不同的財政補助。但遺憾的是,在美國四千多所大學中,只有5所學校針對國際學生是“Need-Blind”(哈佛大學、耶魯大學、普林斯頓大學、麻省理工學院、阿默斯特學院),如果一個學生申請了這五所學校當中的任何一所,都不會因為他申請了獎學金或者助學金而被拒絕,但如果他申請了“Need-Aware”的學校,那是有可能會因為無法支付學校的費用而被拒絕。
在被錄取了之后,學生收到的財政補助也分為兩種,一種是“Merit-Based”即以學生是否優(yōu)秀作為衡量標準,一種是“Need-Based” ,是以需求為基礎(chǔ)的補助,學校會根據(jù)學生所需要的資金來進行發(fā)放,最慷慨的學校會提供100%的按需補助。
如果您有關(guān)于出國留學方面的問題,歡迎您來電咨詢400-618-8866或者
留學改變?nèi)松,教育改變中國!更多留學資訊,歡迎登陸新通鄭州留學官方網(wǎng)站
-
有疑問在線咨詢老師
咨詢時間:9:00-23:00
非咨詢時間也可留言 -
400-618-8866
請撥打電話咨詢咨詢時間:9:00-23:00